APFC/PPFC 功率因素校正
先用盡量簡化的字眼解釋為什么需要功率因素校正。請先回憶下功率基本公式P=UI和正弦函數的圖形。
理論情況1:電阻性負載(Resistive Load,阻值恒定)下,電流和電壓的兩條正弦曲線完全重合(零相位差)。X軸為正負極分界點,任何時候電壓和電流的乘積都非負,這種情況下的輸入功率都是有功功率,即零損耗。如圖4:
圖4
理論情況2:電抗性負載(Reactive Load)下,兩條正弦曲線有相位差。在周期內的某些時候電流電壓乘積為負,電流方向改變,流回電網。正負相抵,這部分的功率為零,造成電網能量的浪費。這也是我國強制要求電源必須有PFC,才能拿CCC認證的原因。不過這部分并未被家庭電表記錄。
圖5
到這里可以進一步解釋EMI濾波部分提到的“共模噪聲”和“差模噪聲”。前者是電流正向流動產生的,后者是不同向電流流動產生的。
現(xiàn)實情況:器件復雜,有正向電流也有反向電流,有效功率/視在功率的比值就是功率因素,恒小于1,功率因素校正電路的作用就是盡可能的讓這個數接近1。
接下來看看主動式功率因素校正(APFC)和被動式功率因素校正(PPFC)。
先下一個結論:300W以上電源盡量選APFC,總功率極低的系統(tǒng)(如200W內HTPC)多數是PPFC電源,無礙。原因馬上講。
早期PPFC電源通過大電容和PFC電感進行補償,以減小相位差,提高功率因素(一般可達0.7-0.8)。這種方案受電網電壓影響較大,非寬幅。后來為了適應115V/230V,一些電源(如榮盛達老版本的350)在電源內增設倍壓器、在輸入插頭上增設撥動開關,所以電源要么適應230V,要么適應115V (非115V-230V寬幅適應)。
圖6
PPFC電路的優(yōu)勢是自身損耗較小,因為電路簡單、器件少,隨著負載降低,相對于APFC電路的轉換效率更高。同樣的,由于APFC電路設計復雜,器件較多,自身損耗較高,隨著負載降低(20%-10%以下),轉換效率跌落很快。反過來,負載升高時,APFC的優(yōu)勢就體現(xiàn)了,而PPFC那顆大電感的損耗和發(fā)熱都不容小覷,并且一旦固定不牢,容易產生噪音。
由于目前市場焦點幾乎都是APFC電源,因此簡要介紹APFC電路的電感、電容和開關管是怎么工作的。
圖7
·電感充電:開關閉合,電路導通,從整流橋輸出的直流電流過電感,電感電流按比率增加、儲能。
·電感放電(電容充電):開關打開,電路斷開,電感給電容充電,電容兩端電壓升高。
以上步驟按開關管頻率反復進行,從而達到升壓、能量傳遞、儲能目的。開關管的動作由芯片控制,因此經??吹竭@部分有一枚豎立的小電路板,正中一枚IC芯片。二極管起箝位作用,防止在boost電容充電中對地放電。整流橋后面的X電容作用是減小/抑制在這種PFC模式(CCM)下工作時產生的損耗和EMI干擾。